【術龍五術藏經閣】
關於我自己
術龍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0022【靈樞、本輸第二第008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8文
】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為井金
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為滎。
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為腧。
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為原。
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為經。
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為合,伸而得之。
足少陽也。
0021【靈樞、本輸第二第007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7文
】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為井金。
溜于通谷,通穀,本節之前外側,為滎。
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為腧。
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行於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
入於委中,委中,胭中央,為合,委而取之。
足太陽也。
0020【靈樞、本輸第二第006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6文
】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為井木。
溜于然谷,然穀,然骨之下者,為滎。
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為腧。
行於複留,複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入于陰谷,陰穀,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少陰經也。
0019【靈樞、本輸第二第005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5文
】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為井木。
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為滎。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為腧。
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為經。
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伸而得之,為合。
足太陰也。
0018【靈樞、本輸第二第004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4文
】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為井木。
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為滎。
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為腧。
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之,為合。
足厥陰也。
0017【靈樞、本輸第二第003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3文
】
心出於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為井木。
溜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為滎。
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為腧。
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入于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屈而得之,為合。
手少陰也。
0016【靈樞、本輸第二第002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2文
】
岐伯曰:
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為井木。
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為滎。
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為輸。
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動而不居,為經。
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為合。
手太陰經也。
0015【靈樞、本輸第二第001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本輸第二
】
【
001文
】
黃帝問于岐伯曰: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絡脈之所別處。
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
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
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
願聞其解。
0014【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14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14文
】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0013【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13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13文
】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
譬猶刺也。
猶汙也。
猶結也。
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
汙雖久,猶可雪也。
結雖久,猶可解也。
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
猶拔刺也。
猶雪汙也。
猶解結也。
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0012【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12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12文
】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
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
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
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
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
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
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
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腴,脖腴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0011【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11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11文
】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
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
害中而去,則致氣。
精泄則病益甚而框,致氣則生為癰瘍。
0010【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10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10文
】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
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0009【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09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09文
】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之所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0008【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08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08文
】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
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0007【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第007文】
【
黃帝內經、靈樞
】
【
九針十二原第一
】
【
007文
】
夫氣之在脈也。
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
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愜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