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專研古代三墳之典學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經、易理、易數、易術、易法、堪輿術、陰宅、陽宅、奇門遁甲、姓名學、紫微斗數、梅花易數、八字命理、七政四餘、黃帝內經、並且辯證秘訣真偽、一切學理依據全部符合『源、理、義、法、竅』學術程序。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0480【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6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6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帝曰:『善。』




0479【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5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5文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
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
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于宗筋。
陰陽摠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0478【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4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4文
帝曰:『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0477【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3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3文
有漸于濕,以水為事。
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
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
腎者,水藏也。
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故下經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




0476【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2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2文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長也。
為心之蓋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
故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






0475【痿論篇第四十四、第01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痿論篇第四十四
001文
黃帝問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0474【痺論篇第四十三、第11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11文
帝曰:『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痺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帝曰:『善。』




0473【痺論篇第四十三、第10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10文
帝曰:『善。
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衞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0472【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9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9文
帝曰:『榮衞之氣亦令人痺乎!』
岐伯曰:『榮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
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衞者,水榖之悍氣也。
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0471【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8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8文
帝曰:『以鍼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
則病瘳也。』




0470【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7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7文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0469【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6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6文
帝曰:『痺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0468【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5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5文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痺聚在肺。
淫氣憂思,痺聚在心。
淫氣遺溺,痺聚在腎。
淫氣乏竭,痺聚在肝。
淫氣肌絕,痺聚在脾。
諸痺不已亦益內也。
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0467【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4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4文
凡痺之客五藏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痺者,四肢解墯,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0466【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3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3文
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
筋痺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
脈痺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
肌痺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
皮痺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
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0465【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2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2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
以春遇此者為筋痺。
以夏遇此者為脈痺。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
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0464【痺論篇第四十三、第01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痺論篇第四十三
001文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寒氣勝者,為痛痺。
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0463【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6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6文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善。』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0462【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5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5文
帝曰:『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0461【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4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4文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
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0460【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3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3文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0459【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2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2文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0458【風論篇第四十二、第01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001文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